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臧峰宇发布时间:2024-04-01来源:长江日报

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科学方法,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场域,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豪迈壮举。

基于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文明之间和各文明内部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世界各民族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内容上是多样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在关系上是包容的,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生机制。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以学习、消化、融合、创新的方式把握不同文明中蕴含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哲学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秉持造福人类的立场,审视和解决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世界历史发端于现代化进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普遍交往使人类社会逐渐成为广泛联系的整体,走向现代文明。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和社会的素质,体现为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社会等维度的综合范畴,是在人们的交互活动中发展的。普遍交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各民族的整个内部结构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倡导人们在分工和交往过程中实现自由的联合,在共同劳动中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从而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

文明的成就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体现的,现代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资本逻辑制造了无法克服的矛盾,生产出一种对抗性的关系,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中可见“文明中的野蛮”。面对这种对抗性的现实境遇,马克思强调要使这种堕落的文明走出世界历史的阴影,勾勒了现代文明的理想轮廓,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解放之路。

马克思关于现代文明的主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具体化,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内在融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和平发展,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从“两个结合”的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从世界意义上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不同文明在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都是主体性存在,不同文明主体休戚与共,人类的未来命运处于相互构成的境遇中。在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图景中,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完全拒斥其他文化而独立存在,文明冲突与观念碰撞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文化异化的代价,形成文化借鉴与融合的自觉。这种强调包容互惠、开放创新的文明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深刻体现。这种实现融合创新的文明主张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认识到各种文明的价值,使各有千秋的文化相互借鉴而非相互对立。这种主张并非放弃任何文化主体的存在形式,而激活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可见,自轴心时代以来的文化交融是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主线,全球化与现代性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的特征,和谐共生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以和谐思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批判西方文明中心论与霸权主义,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科技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方能揭示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历史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了人类文明交往的经验。

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人们的地域交往逐渐转化为普遍交往,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不同文明程度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不断增强,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程度日益加深。这种由物质生产发展所决定的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每个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都应当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从而在根本上体现为文明的进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时所指出的:“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只有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明观念,不断总结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才能把握世界各地“以文化人”的历史进程和“文以载道”的历史经验,审视和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批判现代西方文明误区,塑造崭新的现代“文明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传统、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命运和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在现代化探索中积累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史的独特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制度优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并在一种走向复兴的不可扭转的趋势中呈现了塑造现代文明新形态的直接现实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先验的设定,而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同一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开放格局与比较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优越性,从中可见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融合所展现的强大社会发展活力。通过批判现代西方文明的误区及其导致的现代性危机,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特定的历史前提与民族特色,并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世界文明图景中展现了一种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固然是后发式的,但其一开始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际展开,就体现了明确的自主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从中华文明的特点出发科学规划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形成了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叠加式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方式,具有以中国为中心进行实践创造的鲜明特征,彰显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和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符合中国实际并超越西方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特质具有明确的自主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传统思维模式,以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避免“贫穷的普遍化”,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以社会主义为本质规定的制度文明的优越性,其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塑造了崭新的现代“文明格局”,书写了体现时代特质的中华“文明华章”,倡导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隔阂冲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百年奋斗征程上实现了“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在面向未来的历史性筹划中重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进而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

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文明国家。中华文明发生了深刻变革,并在深刻变革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并在继续创新发展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我们应有坚定文化主体性和胸怀天下的历史辩证法。今天,世界局势发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复杂变化,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伴随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和气候危机而来的还有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面临的风险是全方位的。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激烈动荡,力图走出这种全方位的风险和危机,深思人类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文明的前途,我们要依据内生力量推动文明进步,聚焦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趋势,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时代印记,也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反映文明交流互鉴的多彩图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中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构成要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和巨大优越性。

第二,坚定文化主体性,既要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要植根于历史的中国。今天,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辟新路、开新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处的精神存在,提炼其中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精神标识,使之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生发内在活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其中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着眼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发展理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形成文化自主与文化开放并重的文化发展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彰显了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其中反映了辩证的实践智慧。中国古代先贤认识到“天下为公”的现实价值,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对“大同”的追求。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形成的“天下为公”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为一体,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胸怀天下,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角度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的有机结合,为“天下为公”这个成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四,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以宽阔胸怀推动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方能促进不同的文明心合意同。这就要摆脱复古守旧的观念束缚,“循天下之公”,以包容精神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以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主张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方能摒弃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方能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构建一种符合世界各民族需求的文明逻辑,凝聚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这种关于文明进步的建设性主张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不同文明对立冲突的陷阱,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共同价值,有助于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中呈现了一种普遍性特征,体现为一种普遍适用且具有未来指向的理念、经验和原则,以历史主动精神为破解世界现代化难题,为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富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要在实践探索中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史意义,从中升华其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的理据,重建全球发展理念和全球文明进步的合理方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具有文明和谐发展的历史自信,才能符合世界历史进程的内在要求,才能优化世界文明交往范式,从而携手走向共同繁荣的新世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