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初心未改,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

作者:顾保国   更新时间:2020-06-22 10:07   阅读次数:[]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这三本采访实录,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心血和汗水,在厦门、宁德、福州这三个地方谱写的感人诗篇。通过阅读发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人民至上,人民为先”的深厚情怀。这三部采访实录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价值立场,四下基层、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广阔胸襟。习近平同志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作为最大的事。采访实录中,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每一个理念、每一个规划、每一个实践,都与百姓血肉相连,中间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景,都直击我们的心灵。习近平同志那种“一心为民,初心未改”的深厚赤子情怀、“艰苦朴素,甘入苦海”的实干精神、“廉洁自律,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动、使人备受鼓舞。通过认真学习这三本书,使人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源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员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任何工作都要先看人民答不答应,人民高不高兴。这是多么崇高的价值理想。

受访者反映,习近平同志对群众平易近人,低调处事,但是,在处理违法乱纪的问题上,如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规建房,违规审批各种项目、指标,贪污腐败等问题,他从不含糊,从不讲情面。在宁德,他在清理干部违规建房问题上态度坚决,他说:“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利用职权占用公共用地,给自家盖房子,还怎么取信270万闽东人民?反腐败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人,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在福州,他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敢担当善作为”“讲规矩守纪律”。

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面对“老、少、边、岛、穷”的宁德现状,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现实的个人”,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为摆脱当地的贫困落后面貌所作的努力,不仅对闽东地区摆脱贫困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宁德模式”,更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展现出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无数事实证明,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变,才能有负责之勇气、担当之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才能干成大事、善作善成。

四下基层、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

习近平同志反复讲:“治政之要在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并提出“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几乎所有受访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调查研究下基层”,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跑遍辖区每个村子,尤其是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一般很少人去的偏远山村,他都调研走访,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无论是在厦门、宁德,还是在福州,田头宅院、基层工厂留下了他无数的汗水和脚印。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因此,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他刚到宁德上任就连续一个多月在基层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他说:“实践出思路,调研出成果。”在宁德,他要求信访工作下基层,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到乡镇一线去开展信访工作,欢迎百姓前来反映问题。他进了群众家里,不光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还要揭开锅盖子,看看老百姓到底吃些什么。正是因为他与老百姓走得近,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对他感情很深。“他有着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始终有自己清晰的奋斗目标。”“我感觉他对老百姓的感情最深,我从内心敬佩他。我觉得闽东有这样一位好领导,一定有希望。”时任宁德地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姚智梅,在回忆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两年时光时这样说。同样,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州上任,马上到基层调研。他提出,要“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可以说,这是“一餐一饭系心间,一举一动为人民”的真实写照。

从关心老百姓的一餐一饭、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治理一个大国的内政、外交、国防,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其实都是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这是他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所以,从昔日的“甘入苦海”到今日的“我将无我”,习近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他长期奉献、持续奉献、无私奉献的领袖风范,这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从“厦门理念”到“宁德定理”,再到“福州工程”,《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这三本采访实录,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和践行的导向。

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同志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他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最反感的是不切实际的数字脱贫和“撒胡椒面式脱贫”。他带领基层干部俯下身子,走群众路线,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86年,习近平同志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他主动要求分管农业,他对农民和农村工作有很深的感情,这可能和他过去在延安插队、当正定县委书记有关,是一种心系农村的情结,他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走访过大部分农村。他考察贫困村“军营村”的时候,根据军营村的地理环境,提出军营村应多种茶、多种果,保持水土不流失,并要求当地干部带领村民种植柿子林、修整管理房。1997年,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看到茶农为茶叶发愁,就支持兴建茶叶加工厂,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的着力点。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呼声给他内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为宁德地区制定了长远规划,在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济;各县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不同发展目标,以沿海带动山区,建成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在闽东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立足现实,不急功近利,不攀比,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习近平同志离开宁德时,全区大多数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904月,习近平同志调任省会城市福州的市委书记,在这里工作了整整六年。习近平同志到福州以后,在各县都开展了“造福工程”。他为国家级贫困县永泰县架桥修路;让世代漂流在闽江上的船民搬上了岸;把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群众转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村落,并且亲自去视察搬迁情况。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副主任赵汝棋说:“习书记在福州工作那几年,是福州发展最快、积累最多的时期。”他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州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主持编制被称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并坚持不懈抓好实施。这个工程是福州总的战略发展规划,也是着眼福州全面发展的“福州梦”。“3820”工程的指标在2010年已全部实现。

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就有了农村要加大扶贫力度的意识,后来到了厦门军营村,又到宁德,再到福州,这种意识一直在不断增强,和过去扶贫实践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当前,从扶贫开发到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再到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看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的脱贫力度、决心和信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些话,暖人心,顺民意,聚民力,是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广阔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宣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99年来,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纵观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宁德、福州等地的从政历程,他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了人民情怀,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增进了人民情怀,在革命家风传承中升华了人民情怀,在担当崇高使命中彰显了人民情怀。这些情怀,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也由此给共产党人树立了为官做人的精神旗帜。这种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能够形成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系列采访实录所记述的习近平同志在地方的从政经验,凝结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应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作者为《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